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县情 > 桃江县志

第十八篇 社会 第四章 宗教

来源:???作者: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17-11-23???字体大小:

第四章   宗  教

1986年,县境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天主教五大宗教门派。是年,县委、县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平反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错案,部分宗教场所恢复活动。1991年后,县境对各宗教活动场所实行登记,陆续开放,至2000年,境内开放宗教活动场所83处,有宗教教职人员52人,信教教徒31452人,信教群众82000人。

第一节   宗教政策实施

1986年,县境在落实宗教政策中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中造成的错案12起,清退宗教团体房屋3335平方米、宗教房屋折价变卖款31501元。政治上重视宗教界人士的作用,培养推荐宗教界人士参加人大政协工作,先后有5人当选县政协委员,1人当选县政协常委,1人当选县人大代表。

1991-1992年,县人民政府对全县已开放和未开放的宗教活动场所实行登记发证,开放宗教活动场所40处。

1994年6月,县宗教工作会议召开,有宗教界人士186人参加会议。会上印发《社会主义时期宗教问题的基本观点和基本政策》、《怎样认识当代宗教》、《试谈宗教与迷信的关系》等学习宣传资料200份。

1995年,按照有固定处所和名称,有经常参加宗教活动的信徒和教徒,有管理组织、教职人员,有健全的规章制度,符合宗教自养精神等条件,批准开放宗教活动场所43处。

1997-2000年,县人民政府依法加强宗教事务管理,明确公民在行使宗教信仰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公民义务,任何人不得利用宗教反对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进一步贯彻实施修正后的《湖南省实施〈宗教活动场所管理条例〉办法》和《湖南省宗教事务管理条例》,县境宗教事务走上依法管理轨道。

第二节   宗教类别

道  教

道教为中国本土宗教。东汉顺帝汉安元年(142),张陵在四川鹤鸣山创立的五斗米道。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分正一、全真两大教派,两大教派又统领66个大小道派。汉代就有人在浮邱山修道,是为县境传道之始,南北朝刘宋时期,始建浮邱观。明清时期,朝廷在浮邱观设道纪司,管辖滨湖3000余道士。是时,县境荷塘乡就有道士门坛19处。清乾隆时,全真逐步衰弱。1949年前,正一道士坛门在县境分布较广。民国时,县境全真道士不过十余人。

道教为多神宗教,县境各宫观祀奉之神有元始天尊、文昌帝君、玄武大帝等。1951年土改后,农民破除迷信,毁神拆庙,道教活动一度中止。1982年起,恢复教务活动。2000年,县境开放全真派道观6处,有道士5人,道姑12人,有道教信徒59人,主要分布在松木塘和河溪水乡。

佛  教

佛教传入县境始自东晋宁康元年(373),中国佛教南派宗师惠远禅师首度到桃江浮邱山,考察“女娲补天”的故事,感到女娲功德无量,故在浮邱山建塑“无量佛祖”真身,成为中国三大佛祖祭祠之地(如来佛、观音佛、无量寿佛)。唐始建佛寺。清嘉庆《益阳县志》载,县境唐代建有龙牙、西峰、清凉、禅林四寺。宋有万福、仙圣二庵,明清建寺较多。清末民初,已有佛寺14处,僧尼800余人。民国16年(1927)农会兴起,神佛多被捣毁,寺田充为学产,寺宇改为学堂。大革命失败后,部分佛寺重建。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县境佛寺尚存50多处,僧尼100余人。土地改革时,所有寺产作为无益公产没收,寺宇分给贫雇农居住,只剩下浮邱、龙牙、西峰等少数佛寺。经过“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仅存浮邱一处。1980年,落实宗教政策,1985年浮邱寺开放,佛教恢复正常活动。至2000年,县境开放佛教寺庵11处,另有34处寺庵尚未正式登记,佛教徒中有比丘3人,比丘尼8人,居士190人,有信教教徒190人。

伊斯兰教

明成化十三年(1477),回民北京李氏(源于北宋,俗称北李)祖先李朝柏从常德卫(今常德市)迁入鲊埠车门塅白杨村(今称北京湾)。明嘉靖十年(1531),回民南京李氏(祖籍南京,俗称南李)祖先李挹枝率妻子从常德卫迁鲊埠车门塅唐村(今南京湾)。至2000年,经过500多年的繁衍生息,全县回族人口已达7525人。回民信奉伊斯兰教,故伊期兰教又称回教,教徒称穆斯林。

穆斯林的宗教活动是以“五功”为主,念是心的义务,礼是身的义务,斋是性的义务,课是财的义务,朝是命的义务。

穆民宗教活动,由教长(阿訇)主持。有每星期礼拜和每年一度的“莱麦丹”月把斋,全体穆民参加,礼仪隆重,要求严格,履行教律。三大节日和穆民婚丧之礼都分别举行各种形式的宗教活动。

1983年,恢复开放鲊埠回族乡清真寺,回民宗教活动频繁。2000年,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教徒有290人,其中阿訇老司务8人。

基督教

1902年冬,基督教在益阳头堡建堂传教。1907年秋,县境资江两岸陆续建堂,开展教务活动。是时,县境基督教有三个教派:一是信义会,有桃花江、高桥、舒塘、许家洲、童子山、三堂街、马迹塘7个区会。各区会有福音堂,设教师一人,主管日常教务。二是真耶稣教会,有大桥塘、钱家塘、克上村、丛木村、九家塅、萧家村、舒塘、长江村、杉木村、武潭、泗里河、桃花江12处教堂,每堂设有传道师。三是桃花江循公会,有花果山、麻园坳、佛座坳、源嘉桥、企石、东村6处教堂,各堂设男女传道。桃江三个基督教教派均受益阳桃花仑总会(信义会)管辖,资江两岸各教堂都由桃花江区会管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12月,中国基督教会发表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爱国运动宣言。县内三个教派共1100人,在“三自”爱国旗帜下,团结起来独立自主办教会。1951年起,教会的各个教堂,有9处被房地产公司接收,余皆分配给无房农民。1958年,教堂关闭,教徒活动自行停止。

1978年后,宗教信仰受宪法保护。1982年,县境基督教信徒自动恢复宗教活动。聚会点有50多处。1983年,政府退回原被接受的教堂。

1984年始,县境聚会点有19处,共有信徒4601人。

2000年,县境开放的基督教堂和聚会点有48处,未正式登记的15处,有教职人员14人,信教教徒21370人。

天主教

民国2年(1913)8月,益阳天主教堂派遣修山符业贵到三堂街传播耶稣福音。年底,信徒激增。次年租赁民房一所充作教堂,开展教务活动。民国16年教徒发展到160多人。抗日战争时期,教会创办丽文小学,共办4期,因经费困难停办。民国36年点徒入教。共有堂长以上骨干22人,教徒553人,1955年教务活动终止。

1979年10月,恢复小经堂活动。同年12月24日举行圣诞节活动。次年3月起,先后7批24人自费去长沙天主教会联系,这批人回来后,积极开展教务活动,并扩展到桃江镇、牛潭河等5个聚会点,长沙天主教神甫多次到桃江镇、三堂街分别进行弥撒活动。

至2000年,开放的教堂有城关天主教堂、三堂街天主堂、马迹塘天主堂等10处,未正式登记的教堂2处,有教职员2人,有信教教徒9508人。

第三节   宗教活动场所

县境宗教主要活动场所简介:

佛教活动场所

浮邱寺    位于桃江县城西南17公里的浮邱山,建于南北朝刘宋年间,道士潘逸远在浮邱山主峰辟谷炼丹修道,建草庐于堆石坪上,供奉无量祖师,称为祖师殿,又称“凌霄宫”。据称潘逸远去益阳与知县汪必量、县帮办李云台,3人同上浮邱山将祖师殿扩建成浮邱观。

 唐初,尉迟恭奉旨修建龙牙寺之后,上浮邱观重修浮邱寺。从此浮邱观就变成了延至今日的浮邱寺。初次重修规模为五进五宅大佛寺。第一进为藏经阁;第二进为无量寿佛殿,还有南岳圣帝殿;第三进为祖师殿;第四进为大雄宝殿,内有释迦牟尼佛祖、观音菩萨、药师佛像;第五进为玉帝殿,有二十四位诸天菩萨。传说祖师菩萨金身是由800斤“九火铜”制成的,书有“尉迟恭监制”五个大字。

浮邱寺历经千年,几经损坏,又经几度修葺。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70-1775),大规模改建。清道光十九年(1839),两江总督陶澍副室桃江人贺氏,又捐资重修黄金阁、寿佛殿、祖师殿、观音殿,重建玉皇殿。山门立有贺氏所立的无量同寿碑,记述此事。两边有斋房、僧房,楼上有客房,置万人被,形如巨大荷叶,可供数十名香客共用。

 1950年土改后寺宇作公产。留两僧守护。“文化大革命”中神像被捣毁。1984年寺宇恢复。今存之寺宇,为三进四合院,现存寿福殿、祖师殿和观音殿,寺门额题“浮邱寺”石刻,门两边楹联:“翠耸层峦,仙风宛在;丹流飞阁,佛日增辉。”寺宇雄姿壮丽,佛像描金绘彩。寺内壁上嵌有一块花岗石版,上镌清道光皇帝赠给陶澍的御书“印心石屋”4个大字。

 寺内多历代显宦名流如清代陶澍、胡林翼等手迹碑刻。明末清初郭都贤题佛座联云: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镇南天。清光绪时县令毛臣卓题联云:古屋画龙蛇,中国后先双禹庙;暗谷宜风雨,大江南北两巫山。

寺庙后山有“飞来石屋”,高2.33米,石屋整体方形,外壁雕“八仙飘海”,屋基刻“双凤朝阳”。左立“风洞碑”,右有“炼丹台”,周围有齿石等古迹,经常有香客朝拜。寺内祖师殿旁有孽龙井,泉声汩汩,似有龙吟。石屋左边2米有一风洞,为一天然岩洞,高1.8米许。碑石上有“浮丘仙翁镇禁”6个碗口大字,并有详细碑文,但字迹模糊。洞内冬暖夏凉,洞外茂林修竹,景色清幽。游人至此,如临仙境。石屋前左山下300米处有“火云洞”,洞数百米深,有僧人曾下到洞内13层处,再也不敢下探。现洞口常有热气冒出,远看如同岩石上生长一棵晒盘大的乳白色灵芝。寺前寺后有数十棵千年白果树耸立云天。寺右侧为桂花园,有千年桂树映霞飘香。其他如“古井”、“美女峰”、“响鼓石”等景点,亦各具特色。浮邱寺1983年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浮邱寺中所奉真武祖师,佛道两家共同崇拜,真武祖师是浮邱山的灵魂,每年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都是纪念祖师的,至今庙会香火不断,是每年一度的景观。

浮邱寺山门重掩于千年银杏之中。中国的圣人、道家的天尊、佛教的菩萨共居浮邱寺,形成汉传佛教圣地。

龙形山观音庵    位于 耏⒆耐 耏鱼乍埠回族乡黄金石村龙形山之东,占地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有资产15万元。

龙形山庵建有山神庙、放生池、天桥。庵堂气势雄伟,红白墙面。正殿过亭两侧青龙大柱上悬挂“龙形山观音庵”金字大匾。庵内金身佛像70尊,1.5米以上佛像9尊。钟鼓、法器、经典、香炉俱全。

明万历年间,有和尚在龙形山建庙修行,圆寂后葬于此。庵前有一水坑,久旱不干枯。1970年某一夏日上午,突有千余条毒蛇汇集于此,蔚为大观。当地群众称之为“千龙会”,广为传说。后水坑改建成放生池。

阳寅寺     位于武潭镇天池山之主峰红岩山,占地面积6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寺内建有山门,山门两侧书有对联:“晨钟暮鼓惊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每逢佛教节日,寺内举行法会,邀请戏班唱戏。寺内有佛殿三座,佛像齐位。寒来暑往,香火不绝,有“常时万岁灯,罗拜千乡客”之景象。寺之西,有一天然古井,直径5米,深不可测。古井泉水四季喷涌不绝,冬暖夏凉,久旱也不枯竭,时人称天赐仙池,乃得山名。

山巅佛寺始建于明洪武年间,有僧红和尚,莺迁至此,故名“阳寅寺”。清嘉庆年间,扩建八角亭,成立“文昌会”。1952年,阳寅古寺被毁。住持禅师杨子开见此状,痛心疾首,连呼“千年古寺虚何出,歪嘴和尚竟长存”,竟身抱佛母老像隐居山下,后入定而圆寂。1990年重建该寺。

凤山寺    位于乌旗山乡之舞凤山巅。其地形如莲花状。左侧资水碧波荡漾,右侧店栈错落。舞凤山页岩,岩中满嵌凤翼花纹,栩栩如生。此山方圆十华里,民以凿石为业。

明世宗嘉靖三十年(1551),始建庵于老岩洞山颠。后因大雪冰封,老尼殁,迁庵于现址。民国27年(1938)设皇经台于左侧,树碑于殿前,名曰凤山庵,一进两廊,满殿名人楹联、书画,缭垣铭石,金碧辉煌。1948年古刹被毁。1979年后,当地群众自筹资金,恢复古寺。自此香火旺盛,成为一大景观。

谷梁寺     位于灰山港镇天子坡村,距灰山港镇区1公里,寺院建筑面积1000平方米,有金刚殿、大佛殿、善恶殿、圣帝殿4个殿堂,配有禅房、钟鼓楼、斋堂、厨房、寺务室等。院内广栽树木、花草,环境优美。

谷梁寺始建于唐,原名谷梁古刹,明朝初年,开国皇帝与徐达将军巡游五岳,途经此地,命徐达考察谷梁古刹。徐达奉旨将古刹改为谷梁寺,大兴土木,扩建寺院,修建金刚殿、大佛殿、善恶堂、千手观音殿、禅房幽室,建筑面积达2000平方米,寺产有土地5.3公顷。寺内古木参天,白鹤成千,早出晚栖。内有太子园,林木葱茏,山蛇出没。寺院东面,有志溪河贯穿南北,河上有唐代修建的麻石大桥。桥上首有两个深潭,潭里有洞直通寺院,洞里龟鳖成群,远近闻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古寺被毁,1979年重建谷梁寺。

楠木寺    位于武潭镇楠木山,始建于明万历年间,1968年被毁,1987年批准开放为佛教场所后复建。该寺占地1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寺内置如来佛、观音、十八罗汉佛像40尊。寺院宗教活动正常,香火较旺。

青云庵    位于马迹塘镇九岗山,山顶九峰耸立,一字相排,因名。一、二峰坳间有青石梯级烧香路一条,宽丈余,直通庵宇。有联赞:“九峰顶上烟霞罩,朝夕相晖日月明。”

青云庵始建于清乾隆癸卯年(1783)。后由兵部尚书、两江总督陶澍捐钱重修,增修庵宇一栋。庵宇坐南朝北,雕刻精致,庵门两边刻有“九土之圣恩寿偕乾坤不老,岗山松翠帝德与日月同光”对联一幅。门楣上有“青云庵”三金字。庵宇前宅设圣帝堂,后宅设观音堂。两堂光彩夺目,金碧交辉。庵宇之顶设八角亭,风摇铜铃,声传村壑,数里相闻。求神拜佛者常年不绝。寺旁有千年古枫一棵,庵右侧有白果树等,中秋佳节,桂花香气远闻。

历代文人墨客登峰游览观景抒怀。清代詹植游览九岗山诗云:“九迭芙蓉天际出,放开眼界兴弥赊。岩前怪石蹲神虎,树上卷藤走活蛇。马市烟霏朝雨霁,泥潭风利晓帆斜。上方夜挹天河水,沃我诗喉蟹眼茶。”以及“泥潭碧波映九岗,林中笑语伴云飞”等名句至今流传,“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中庵宇佛像全毁,1980年,在原址重建,香火不断。

道教活动场所

子良岩会仙观     会仙观历史悠久。东晋穆帝永和六年(350),潘子良在子良岩上搭棚修道,常炼丹药,治病救人,时人信仰,远近前来烧香求拜者众,并抱酬谢之心,捐款精心建筑子良岩会仙观,后毁,1991年重建会仙观。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建有二清殿、金仙殿、八仙殿、丹房、客堂和厨房等。该观位于桃花江森林公园内,依傍桃花湖边,地势险峻,古柏参天。看湖水荡漾,闻鸟语花香,不仅是道教修炼的好场所,而且是人们观光游览的好景点,避暑休闲的好处所。

白鹤山三仙观    位于河溪水乡车家村白鹤山上,始建于民国25年(1936),为道教龙门派第二十五代弟子陈信源所建。1949年被毁。1987年落实党的宗教政策后,在江西修道的陈信源道长回到桃江,请求重建白鹤山三仙观,1991年获县人民政府批准。重建后的三仙观,建有三仙殿1座,丹房1栋,建筑面积为1000平方米。

伊斯兰教活动场所

清真寺     穆斯林的礼拜堂叫做清真寺,是阿拉伯语“买斯志德”的意译,即叩拜之处。鲊埠回族乡车门塅岩桥湾的清真寺,始建于明成化年间(1480年左右),后迁六房村。因寺小年久,乃至倒 废。清嘉庆九年(1804)南北二李及回族黄姓人氏于南京湾大房嘴新建。有碑载:“癸亥,三族佥商,大兴土木,革故鼎新,法制不越旧章,规模特从巍奂,相需不下千金,取给无非三姓,丁粮派费而外,殷实另有捐资……积日累月,阅十寒暑,乃告厥成。”

寺基地2000多平方米,四周青砖围墙,高垒坚固。院落雄壮,雕刻古雅。第一宅为塌普(抬尸送葬的棺匣)放置之所。中宅是经堂,为讲习经典教义之所。第三宅为朝礼大殿,可容千人。殿正前方中央处,有天方朝觐门,经文工整雅致,大殿庄严洁净,寺藏《古兰经》三部,备穆民习读、阿訇讲学之用。原有寺田7公顷,系回民捐资购置,土改时依法保留,高级农业社时纳入集体。“文化大革命”时,拆毁大殿、正堂和塌普所,焚烧《古兰经》。寺改为南京湾小学校舍,南京湾大队部亦迁入办公。

1979年,县政府落实民族宗教政策,南京湾大队部和小学相继迁出,寺归宗教部门接管,并拨款恢复旧观。前建牌楼,正中嵌“清真寺”三字,两旁缮就“恢复旧规模,为万千人精神所托;幸逢新世界,俾数百载古迹重兴”的对联。东厢直出平房五间,增设接待室、武术室,西厢直出平房五间,开设陈列室、经藏室。从此穆民回归寺里,参加宗教活动。

基督教活动场所

桃江基督教堂      位于桃花江镇胜利街5号。是全县基督教中心教堂,也是桃江县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委员会、基督教协会所在地。教堂由挪威国信义会于1907年所建,又称福音堂。1950年,挪威信义会传教士撤走,福音堂由乡籍传道人杨树仁、李莲鲜接管住持。1958年,福音堂被当作封建迷信而被取缔关闭,教会房产移交县房产公司管理。1981年,落实宗教政策,房产退归基督教教会。1983年,恢复教会活动。1996年登记开放,1999年被湖南省宗教事务局列为省级重点宗教场所,建筑面积958平方米。有教牧人员4人,受洗礼教徒500余人。

马迹塘基督教堂     位于马迹塘镇火箭街。教堂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为挪威传教士所建。县境解放后被挤占他用,落实宗教政策时归还给基督教。教堂为二层土木结构,第一层为办公用房,第二层为聚会场所。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大栗港基督教堂    位于大栗港镇大栗港村。教堂建于1992年,占地700平方米,教堂用房俱全。

天主教活动场所

桃江天主教堂     位于桃花江镇建设中路274号,1907年始建于桃江镇戏台坪,1950年后,教堂为县卫生局启用。1983年落实宗教政策,安排在现址建房,1994年改建,建筑面积200平方米。1996年登记开放,有信教群众500余人,受洗教徒300多人。

三堂街天主教堂    位于三堂街镇竹码头居委,始建于清代,为意大利神甫所建。1950年被挤占,1987年落实宗教政策,将房屋归还天主教。1994年,经教友捐款重建。教堂占地400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

马迹塘天主教堂     位于马迹塘镇塅泥湾村,该堂始建于民国24年(1935),为国外神甫所建,原坐落在马迹塘镇街上,后因火灾被毁。1983年恢复宗教活动,1990年重建,教堂占地9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有信徒3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