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县情 > 桃江县志

第十七篇 旅游 第一章 旅游资源

来源:???作者: 访问量: ???发布日期:2017-11-24???字体大小:

第一章   旅游资源

县境旅游资源按地域分布可划分为桃花江、洪山竹海、桃花湖、浮邱山、罗溪、马迹塘、修山、舞凤、楠木山、河溪水10个景区,下辖78个景点。有的景点已经或正在开发,有的尚待开发建设。县境较为著名的12个景点为桃花江、浮邱山、凤凰山、修山、洪山竹海、桃花湖、罗溪瀑布、电厂平湖、石门胜迹、猴公山、花园洞、花果山庄。

 

第一节   桃花江景区

桃花江景区由桃花江、凤凰山、花园洞、鸣石滩、鹿鸣桥、犀牛洲、寡婆矶、牛剑桥、夏曦故居、腰子仑战国楚墓群、桃花江广场等景点组成。

桃花江

发源于桃江与宁乡两县交界的城墙大山,原名杨柳溪,进入县境的子良岩,在县城汇入资水至志溪统称桃花江。全长82.2公里(其中杨柳溪全长57.2公里,桃花港至志溪25公里)。桃花江的得名和江畔景致史料多有记载,历代文人骚客亦多讴歌吟咏。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望浮驿为唐代一千六百三十九个驿站之一,驿站由荆州至长沙,所谓望浮驿即今之桃花江地。”又清同治《益阳县志》载:“桃花江,资水所过之名。桃花港,杨柳溪尾之名。在桃谷山西盖缘山为号,江又缘港为号。”故桃花江是指县之杨柳溪至益阳志溪河的资水入口处的河段。同治《益阳县志》载:“桃花江,治西南六十里资水所径,昔居人种桃夹岸,因名。”每至春暖花开,“桃花乱落如红雨”。据传,刘宋时潘子良在桃花江上游的一石岩上(子良岩)炼丹,岩上桃花井有一汪清泉。一日,桃花仙子出游至此,以泉为镜,顾盼梳妆,临走时依依不舍,取下罗帕在泉水中拧了又拧,岂料泉水沾了仙气,立刻沸腾起来,朵朵桃花溢出水面,汇成一条桃花溪。另据旧志载:“子良岩,上有桃花井,旧时往往有桃花出水面。”清代县人萧大猷曾有“桃花尽日随流水,江月何年初照人”的桃花亭集句嵌字联。20世纪30年代,著名音乐家黎锦晖为桃花江的风光和美女所倾倒,写下了名曲《桃花江是美人窝》,新加坡唱片公司灌制了唱片,华侨胡文虎兄弟的南洋烟草公司特制了“桃花江”牌香烟,将其歌词及美女印在烟盒上,使桃花江之声名不胫而走,远播东南亚。

凤凰山

 又名桃骨山。县城之东,杨柳溪入资水处。县治所在地。山上古木参天,苍劲挺拔。山下江面辽阔,百舸争流。相传楚国左徒、三闾大夫屈原放逐江南,曾来这里写下千古名篇《天问》。古有天问台、天问阁。今仅有一石碑,阴刻“古天问阁遗址”6字,数丈之处可辨。天问阁遗址下江边,岩石重迭,期间约4米见方一块平坦的青石岩,伸向江中名屈子钓台(又名天问石),传为屈原垂钓处。钓台后石壁上之镌刻,左刻屈原徬徨山泽之形象,右刻一八角亭,中有神像,今仍依稀可辨。古时山上建有凤凰庙。据传,一日,屈原站在山上仰天发问之际,忽狂风大作,暴雨倾盆。一栖息在后山古树上的金色凤凰,张开五彩翅膀飞向屈原,为他遮风挡雨,后为屈原保护神。屈原死后,凤凰不知去向。当地父老认为凤凰就是屈原的化身,遂在山上建凤凰庙,尊屈原为凤凰神。此山亦得名凤凰山,然庙毁于清道光年间一场大火。山上的跃龙塔,系花岗石砌成,高25.5米,坐北朝南,七层八面,上瞰浮邱之雄,下窥资水之险。塔内碑刻题记:“大清乾隆时,桃花江市人公置塔基,道光十四年甲午夏各里绅耆公建。”

花园洞

县城东4公里处的端阳山有一盆地名花园洞。清同治《益阳县志》载,这里“林壑幽邃,有石鼓数座,莫知所自,传为屈原读书处,有屈女绣英墓,洞口有三闾桥”。今存遗址。洞口之三闾桥,为乡人纪念屈原而修,是现今县境最古老的民间石桥之一。历代多次重修,最后一次桥碑刻有“咸丰八年岁次戊午仲冬谷旦立”。1988年桃江县人民政府再次修复。花园洞近有书房村,因屈原曾在此读书而名。还有上马石,为屈原上马之处。屈原平生爱花,其诗篇中时有赞美芝兰香草芳馨之辞句。今花园洞人亦好种花木,有花圃10公顷,尤其彭氏兄弟所种之兰花颇负盛名,多次参展全国兰花博览会,20余次获金银奖。

鸣石滩

为桃花江镇西双江境之一溪河滩涂。据清同治《益阳县志》载:这里“巨石中亘,溪水奔腾倾泻,声如殷雷。两山夹束,苍崖古木,披拂渊渚”。滩之右岸畔石上有圆柱孔桥。清初女诗人郭纯贞曾建水阁一座于滩北。居人云:“昔郭纯贞出家后建水阁于兹,其父郭都贤自沔阳新镇归里,住持东林,贞女移居于此,以便定省也。”岸畔之石孔桥,郭都贤曾题联曰:“此间少这座桥梁,辜负园林一胜;隔岸借他家田亩,凑成丘壑双清。”滩侧有巨石,长1.5米,高2.1米,石上楷书阴刻之“印心石屋”4个大字,为清道光皇帝赐给两江总督陶澍的御字,正中有“道光之宝御印”,首书“道光乙未腊月”,引首“清虚静泰”四字,后书“御笔”二字,盖有“慎德堂御书房”方玺。是陶澍得书后,镌刻于此处石上。此石刻至今保存完好,大都清晰可辨。此地已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处。

鹿鸣桥

位于资江北岸,与凤凰山隔河相望。现为牛潭河乡狮子山村鹿鸣桥村民小组境内。桥建于元代。据传,当桥墩砌好的当天晚上,一只山鹿来到桥墩边跳不过去,长鸣三声。桥因此而得名。此桥桥板由4块长2丈4尺、宽9寸3、厚9寸的条石铺成。明洪武二年(1369),乡人在桥头立下刻有“泰山石敢当”的小石碑。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一学生游览资江风光,途经此桥时,曾写下“桃潭水满观龙跃,添谷丰登听鹿鸣”的联句。桥于1969年修建防洪大堤时被拆除。

寡婆矶

位于牛潭河乡罗家潭村罗家潭村民小组的资江河边。自古以来,这里的地下河床尽是整体麻石,凸出水面,形成矶头。资江流向矶头,汇成急流,而下方就是深渊湍急的罗家潭。船民们每次驾船到矶头时,就要用篙子全力地把船撑上。但是,铁质的篙尖碰上河底光溜溜的整体麻石,篙子怎么撑也撑不住,经常发生连人带篙掉入河潭事故,淹死者不计其数。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一对夫妻驾船至此,符姓妻子在后掌舵,丈夫在前撑篙,刚进入矶头急流,一篙撑下,便连人带篙掉入河中淹死了。丧夫的妻子悲痛万分,发誓驯服这噬人的矶头。这年十月,河床露出水面,符姓寡妇请来石匠,用钢钎将矶头麻石凿成一道道缝沟,让船夫们的篙子一插就扎稳了,能够用力把船撑过矶头。自此就安全多了。后人为纪念这位好心的寡妇,就把这个地方叫为寡婆矶。河床干时,人们还可看到寡婆矶矶头的那些缝沟。

犀牛洲

位于屈子钓台的上游,为资江的一河洲。洲上大都为鹅卵石,期间杂生着丛丛小草,形同皱纹,活像一个引颈江心的犀牛头。左侧有一尊长30米、宽5米的花岗岩石,酷似蛤蟆,叫蛤蟆石。蛤蟆头望羞山,传说是那个逼羞姑而死的县太爷化身。洲方圆3平方公里。洲上道路纵横,树木葱茏,绿草如茵。它濒临资水,近靠城关,交通方便,景色优雅,可辟为犀牛洲公园。曾有诗赞曰:“横卧江洲上,灵犀一点通,涧边茅草绿,江畔小禽鸣。日夕归来晚,涛声两岸风,欲观真面目,还靠有心人。”

牛剑桥

俗称牛脚桥,亦称仙人桥。位于黄泥田乡花田村,小()金(柳桥)乡村公路线上,跨越马桥溪。桥长20米、宽3.87米、高2.25米,全部由花岗石挽拱构成,桥面铺着厚厚的青石板。据清同治《益阳县志》载:“牛剑桥建自唐时,初桥势高阔,石梁甚巨。滩上,有老人背剑骑牛,指示辄成。今桥旁石上有牛蹄迹存焉,故以此为名。”现桥南石上有仙牛蹄迹和仙人足迹,相传为仙牛与骑牛背剑的仙人留迹于此。桥建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距今已有1100余年历史。因此桥墩桥板均用巨石,且结构奇特,素有“湖南第一蛮桥”之称。

夏曦故居

夏曦是中共早期知名的共产党人,1926年曾任中共湖南省委书记,夏的故居位于双江杨家坳,距桃花江镇3公里。为砖木结构的四合院,北向,分前门、后院、东西厢房三大部分,中有天井,两边走廊通道前后。前门为平头槽门,两端有高封火墙。墙角上翘,有土砖围墙,围成院落。房前屋后,翠竹丛生,杨柳依依,景色清新。

腰子仑战国楚墓群

为桃花江镇腰子仑茶园坳的一大片古墓群,占地8万平方米以上,有500多座古墓。已清理挖掘的两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墓壁整齐,四周伴出白膏泥。出土器物均为楚式青铜剑、陶鼎、鬲、壶等(战国楚墓曲型器物组合)。此古墓群现已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处。

金盆广场(又称桃花江广场

坐落于桃花江镇芙蓉路与桃灰公路交叉处的金盆村(内容详见本志第十三篇第二章第一节广场)。

第二节   洪山竹海景区

洪山竹海又称桃花江竹海,下同)景区为洪山竹海及其所辖的观竹楼、竹博物馆、东林寺、金盆庵和周边乡村的竹乡农家乐、花果山乡境内的花果山庄(美人窝度假村)组成。

洪山竹海

 位于县城东郊的猴栗岭,是一个3400公顷竹林连片的茫茫竹海。桃益一级公路从其间穿插而过。据史料记载,清咸丰二年(1852)12月,太平军攻克益阳县,洪秀全将益阳县改名得胜县,曾派兵在猴栗岭一带驻扎,此山故名“洪山”。此间丘岗起伏,一般海拔100米~250米,主峰雪峰坳335.4米。竹海翠竹挺拔,坡连坡,山连山,登上观竹楼,放眼远眺,竹浪翻腾,似航行于碧波荡漾的大海之中。1961年,时任中南局第一书记的陶铸到此视察。1992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书记处书记的温家宝莅临竹海,题写了“楠竹之乡”4个大字。2001年5月,87岁高龄的张震上将在竹海留下了“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桃江二者有,游人皆满足”的墨迹。益阳自1993年举办国际竹文化节以来,洪山竹海为接待国内外嘉宾的主要场所。竹海是省2A级旅游景区景点。

观竹楼

坐落于洪山竹海深处。20世纪70年代初,县林业局为便于森林防火瞭望和观看竹林,在此修建一栋高3层、建筑面积达600平方米的楼亭,名曰八角亭。90年代初,根据湖南省省长陈邦柱提议更名为观竹楼。1992年8月,竹海所在地的桃谷山乡党委、政府投资重新装修,楼亭面貌一新。

竹博物馆

馆址设观竹楼第一、二层,建筑面积350平方米。1995年由湖南省计委立项。2000年3月中旬确定总体设计方案,9月底装饰、布展结束。馆设咏竹、历代名人墨竹等10个部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原中共湖南省委书记熊清泉题写馆名。是年9月29日开馆。湖南省计委巡视员、桃江籍人士刘学文为博物馆建设立项、筹资、设计、寻画、编撰《古今咏竹诗集》等,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林科院院长江泽慧、国际竹藤组织副总干事竺肇华等参观后,说它是一部竹资源、竹产业、竹文化的百科全书。

东林寺

位镇西,今县卫生局址。由唐将尉迟恭、秦叔宝监修,因坐落浮邱寺之东,故名。明末郭都贤辞官不做,削发为僧,曾隐居此寺。1995年,佛源大师出资在洪山竹海西侧重修东林寺。

金盆庵

又称青龙庵。位于洪山竹海景区内。据旧志书桃花江图:“此庵坐落青龙山,与端阳山对望,背靠青峰,下临深渊。四周古枫峥嵘,香樟浓郁,杜鹃、山茶姹紫嫣红,杉林、修竹碧绿凝翠。庵宇古朴雅静,气象雍穆,其势不凡。殿台神像,高约丈余,形态魁伟,端庄静穆,游人甚众。”

竹乡农家乐

分布于洪山竹海周边的桃花江镇七里村、花果山乡船形湾村。其经营以户为单位,经营范围主要为休闲、观光、娱乐、垂钓、餐饮、住宿等。2000年9月28日,县境竹乡农家乐有16户开业。至2001年12月,发展到54户。

花果山庄

又名美人窝度假村。因坐落在花果山乡境内而名。系一新建的旅游景点,集自然山水风光与休闲度假于一体。位于县境至花果山公路北侧,离县城和益阳市均在10分钟~15分钟车程。进入山庄,有“美人窝”3个白色大字镶嵌在水库高坝上。整个度假村以天然水库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水库水面30公顷,四周翠竹青山,鸟语花香,清幽娴静。度假村内,建有风格各异、功能相错的建筑群落。若置身庄内游览,彩船摇曳,涟漪倒影,淑女香车,亭榭楼台,尽享自然山水风光之美。

第三节   桃花湖景区

该景区由主景桃花江森林公园及园区桃花湖、子良岩和毗邻的七尖山、猴公山等景点组成。

桃花江森林公园

位于县境南部,距县城35公里处。园区南北宽6.9公里,东西长7.4公里,总面积1390.5公顷。园内有一蓄水7260万立方米的中型水库──桃花江水库,水面460多公顷,明净如镜。园区森林覆盖率达94.6%,植被、群系类型多,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有57科362种木本植物和30余种属国家、省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园内有桃花湖、白鹭岛、飞水岩、石门峡、子良岩、鹰嘴岩和美女梳头等多处景点。该园1992年被确定为省级森林公园。1996年开始引资建设,公园门楼“桃花胜景”题词为台湾陈立夫先生所书。其两边的牌楼联“大坝横空,蓄满湖光山色;仙人削壁,放开江水桃花”为县人作家胡则丘所撰。

桃花湖

即桃花江水库辽阔水面而成的人工湖。湖中有数座小山,恰似天然岛屿。岛上茂林修竹,鸟语花香,建有亭台楼阁,可供游人观赏、休息。其中一岛栖有无数白鹭,称为白鹭岛。自有湖以来,白鹭每年三月来岛,九月迁徙。湖水碧绿清澈,乘高速汽艇一圈,需时半个小时。湖之四周,高山起伏,山峦叠翠。青山倒映湖中,景色十分迷人。有游人夏茂荣游湖后赋诗云:“桃花江自大山来,碧水源头异境开。二月林中红艳艳,三冬峰顶白皑皑。湖边每有天涯客,山上全无世上埃。如此公园如此景,何人游罢不长怀!”

子良岩

位于县城南35公里的松木塘镇,为一数十丈高的峭壁悬崖。子良即刘宋时期炼丹仙人潘子良。清嘉庆《益阳县志》载:“子良岩亦有仙人石,如椅、胯座及两肘时凭藉痕宛然。子良岩峭壁悬崖,下有深潭,石桥横其上,长约三丈许,广仅容足。”崖顶有一会仙庵,传为潘子良与天仙相会聚谈之所。庵门额上有“会仙观”三字,两边有联云:“道院耸仙岩,依然秋月春风,天地沉浮开醒眼;环峦镶玉镜,几度夕阳芳草,山川变幻壮奇观。”道院中正面神龛上,有潘子良、汪必显、李云台三仙塑像。厅中楹柱上有一联曰:“泽及生民,剑斩鱼头留史话;人圆好梦,印还官府入仙家。”崖间有一从上至下的深深裂缝,十分险峻,传为仙人设下的试心沟。一窄窄的条石支架为桥,名会仙桥。相传修仙磨道之人,只要心诚志坚,即可过桥成仙。子良岩附近还有桃花井、棋盘石、响鼓仑等奇景异石。1966年修建桃花江水库时,被水淹没。峭壁之上所刻之“石破天惊,仙山第一”8个大字,今依稀可见。据传,这8个字是在1935年秋,会仙庵中的子仁和尚脱光上身,运用气功,飞身贴于岩壁。左手一飞天神掌,紧粘岩棱。右手劲挥腕笔,一气写成。

七尖山

在松木塘镇境内,海拔646米。据旧志记载:“七尖山,七峰齐耸,层峦叠嶂,缭若云烟,故又为云肤山。山中为罗浮洞洞口,飞瀑悬岩出,为白水溪。”《益阳名胜志》谓:“二山环合,一溪中出即是山也。”传说大禹治水时,日行千里,斧劈万山,十分辛苦,脚上穿的草鞋磨得稀烂,皮破血流,也不顾及。一天,他疏浚资江后,登上浮邱山一望,心中甚喜。一看脚上草鞋无法再穿,脱下用力一丢,草鞋落处化为城墙山脉。草鞋上剩下的七个耳子拥在一起,化为了七尖山。七尖山,七峰突起,侵云插汉,地势十分险要。清代县籍名人黎光地披涂而登,造幽穷险,既领其胜,欣然赋诗:“七尖亭亭出云表,独立峭拔世未窥。寄岩怪石列狮像,古松老柏蟠虬螭。俯视群峤在地底,儿孙罗拜呈参差。林幽径险人不到,虽有佳境谁能知。”

猴公山

 又名猴岗山、猴家大山,位于松木塘镇黑烟洞,与宁乡县交界,海拔917.5米,其峰状如石猴,主峰若额,旁峰似臂,臂伸如手,捧迎红日,俨然“猴公捧日”。山顶有三仙殿,供奉姜、杨、陈三仙神像。据传,唐末猴公山有姜、杨、陈三位英雄,武艺高超,因不满朝廷腐败,揭竿而起。官府算计围剿,三英雄杀开血路,返回猴公山修道成仙。后乡人修建三仙殿以示纪念。“文化大革命”中,三仙殿被毁。20世纪80年代群众集资重修。殿下一岩缝中,涌出汩汩清泉,四时不涸,可供数百人饮用,人称猴公泉。登上山巅能一览远近山河形胜之美。西可望安化芙蓉村,南可睹宁乡溪水,东可赏雪峰云雾,北可鉴浮邱形影,天高气爽之际,则可辨碧水洞庭。主峰西侧百米一支峰,仅宽两米,两侧陡峭如壁,高耸千仞,直下山底,令人不寒而栗。主峰南一石山空悬数十丈,倾而不坠,人皆望而生畏。

第四节   浮邱山景区

浮邱山景区由浮邱山、浮邱寺、浮邱银杏、炼补亭、望浮驿道遗迹、安乐山、回龙寺、磊石仑、马鞍石、七姓公顶、陶宫宝第遗址等景点组成。

浮邱山

楚南名山,位于治西南8公里处,背依雪峰山脉,俯瞰八百里洞庭,海拔752.4米,峰峦起伏,周有48面峰。雨后初晴,远看若浮,近看似丘,故名。清嘉庆《益阳县志》载:“浮邱胜迹,山后有风洞,洞上有石屋镇压。山僧云:洞开则狂风大作,故无启者。其石屋传为飞来。山顶有丹池,为刘宋时浮邱子炼丹处。池旁小石间或有齿痕,俗呼齿石,谓浮邱子初入山时缺供,煮石为粮,其未化者,啮之而不可食,则弃其余也。山上有寺,寺侧有井,时而泛溢,时而涸竭,其中由溢而竭,由竭而溢,皆可立待消息,最奇。山寺之前有三峰,矗立如阁,人称三阁寨。山之半有水田……山之腰有龙洞……山之末修山对峙。”今山上尚存风洞、齿石、飞来石屋、丹台、古井、井泉、龙洞(又称火云洞)、石洞等古迹,供游人观赏。浮邱山遍布景观,有文为记:“两晋道观,隋唐佛殿,三楚名山,有银杏参天,留钟入耳。云烟尽幻,栈道盘桓。风洞丹台,仙踪齿石、飞瀑流泉空谷兰。登极顶、看洞庭浩渺,资水波涛。春来色彩斑斓,喜庙会寻芳三月三。赏陶澍遗踪,都贤雅韵,印心石屋,帝子碑联。贞女才尼,梅林诗画,相思竟是木鱼缘。遗兴我,上浮邱山揽胜,墨饮情酣。”

浮邱寺

位于浮邱山顶,为湘中最古老的宗教圣地。初建于南北朝,始为道观,唐代后皈依佛教,为三进四合院,设有玉皇殿、寿佛殿、祖师殿和老佛殿。至今,玉皇殿有壁摩清道光帝御题“印心石屋”四字。寺中真武祖师,佛道两家共同敬奉。每年农历三月三、九月九的庙会,为真武祖师的祭祀盛典,乡人前往聚会膜拜者众。明末江西巡抚、县籍人士郭都贤曾题一联曰:“中国有圣人,是祖是师,咄咄西来东土;名山藏帝子,亦仙亦佛,玄玄北镇南天。”现今所存寺宇系乾隆三十五年至四十年(1770~ 1775)重修,清道光十九年(1839)两江总督陶澍的副室贺氏捐资重修寿佛殿和中殿、后殿。

浮邱银杏

生长于浮邱山山顶、浮邱寺周,株数达22,树龄均在1400年以上。现有16株仍开花结实,长势良好。其中最古老的一株树龄达2400年,其胸径120厘米、高18米,亦在挂果结实之列。另有一株高20米的,相传为唐高宗时浮邱寺第一代禅师荣乐法师手植。浮邱山山顶尚有樱桃、枫香、苦槠、枸骨(俗名猫公刺树)、木犀(俗称桂花)等古树。现今浮邱山山顶银杏参天、古树丛生、清新幽静,是为景观。

炼补亭

位于高桥乡千秋塅之穿天坳顶。为往来过客歇息之茶亭。亭名取女娲炼石补天之意。“炼补亭”三字用楷书石刻悬于亭额。两旁门框上镌有楹联,联云:“炼石功深,好为煎茶添活水;补天术幻,但看远岫起浮云。”另有一联为:“四面云山谁作主,一亭风月最宜人。”亭侧有古树数株,称之为“穿天云树”,曾有诗咏之云:“古木森森隐碧亭,一山风月最宜人;补天昔展娲皇术,炼石全凭造化功。”亭于1980年被拆毁,现存有“炼补亭”石刻和亭侧古树。

望浮驿道遗址

据《新唐书·地理志》载:“永泰元年(765)都督翟灌自望浮驿开新道,经浮丘至湘乡。”  清嘉庆《益阳县志》载:“驿站为桃花驿,旧置哨船,为外委驻扎之所,相传旧驿道实经期间,地与浮丘相望。”望浮驿即桃花驿。驿站设今之杨家坳,以海拔752米之浮邱山在望,故名。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知县江闿重修。望浮驿道经县境50余公里。随着时代的推移,已逐步失去其作用。但今驿道遗迹穿天坳和驿站遗址杨家坳尚存。据民国《益阳县志》载:“浮丘新道,因浮丘山峡,高数十仞,里人甃石级以上,势若云梯。”此即指所过之穿天坳,其位于浮邱山麓东南高桥乡境内。这里两山夹峙,仍保持有青石铺砌之驿道,其低处今为水库,傍山而上,越岭处,旧有茶亭,供行人憩息。附近存有一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所刻之青石碑,为宝()安()益()三邦共组成之“路会”购地建亭之记载,惜字迹漫漶,仅能识其大意。原驿站杨家坳,离县城4公里处,旧非此名。据传,清代年间,这里新迁来一黄姓人家,其男子是被流放而来当驿站“火把差”的。每日入夜,“火把差”要高举火把,等候驿道上骑马而来的驿差接过火把急驰而去。黄姓一家苦于此役,忽于一夜计上心来,谎报急病暴亡。自此以后,黄姓依外祖改为杨姓。杨家坳亦因此而名。

安乐山

位于浮邱山乡洪桥头,海拔197米。山上有仙灵峰、天门洞、清风石、翠竹泉等名胜。据民国《益阳县志》记载:“安乐山高压浮邱,层峦耸秀,林壑幽美,远望浮邱一带,环抱如画。”民国时期,山腰建有安乐寺,青瓦红墙,壮丽雄姿,佛像描金,栩栩如生,游 人香客不少。寺庙已毁,现仅存遗址。

回龙寺

位于沾溪乡福堂湾村境内的回龙山。此山竹木青葱,景色宜人。传说在远古年代,观音菩萨在安化天水山救出一条被浮邱祖师压在石山下的恶龙,放它归海,并叮嘱其要行善造福,千万不能危害人民。恶龙聆听,频频点头,热泪双流,誓愿改恶从善,益于人间。过了些年月,恶龙思念观音,想再次面谢救命之恩。寻至天水山,不见观音,只得回海。行至今回龙山,回首仰望,跪拜三次,因而得名回龙山。据说恶龙跪过的岩石上,至今留有很深的膝盖痕迹,还有几片龙鳞嵌于岩面,闪闪放光。清乾隆三年(1738)建回龙寺于山上。寺院两宅,内宅为观音堂,外宅为祖师殿。民国初年,有一熊姓官僚,因有几个儿子均为军阀中的将军,希赖神灵庇佑,子孙旺相,曾捐巨款在寺前重建寺房一栋,命名皇经台。每年秋后,邀来各地僧尼诵经忏悔,以求神佑,寺堂香火,盛极一时。每逢佛事,四方朝拜者日以千计。县境解放后,寺毁,遗址尚存。

磊石仑

位于浮邱山乡范金村境内。一条石板路通往仑顶。仑上树木郁郁葱葱,翠竹婀娜多姿。仑顶两个巨石相磊,高五丈余,合围三丈余,色呈黑褐,藤绕须挂。石顶椅形,端坐远眺,雾海浮邱,修山美女,跃龙宝塔,资江帆影,历历在目。传说唐末,洞庭水涨,冲决堤垸,白浪滔滔。吕洞宾、何仙姑等八仙得知后,挑土担石,去堵堤救灾。铁拐李脚跛,本来就行走缓慢,加上肩挑一担巨石,更加落后,行至浮邱云空,忽听雄鸡高唱,不觉一惊 ,扁担滑落。面前两石掉在此仑顶,身后一石跌于梅林寺一带,今称晒谷石。扁担抛去老远,化为桃谷山乡境内的扁担仑。铁拐李一身轻爽,速去洞庭。而这一担石头,永落人间。此两石相磊,中间却未合缝。有人在两头将绳拉紧,平缝而过,中间无阻,仿佛磊在上面的那个巨石吊在空中一般。石旁竖碑数块,雕刻诗文。此石远近传闻,引来游人甚多。

马鞍石

位于浮邱山乡西峰寺村的马鞍山。传说唐太宗盛世年间,大将尉迟恭监修西峰寺时,兵马驻扎此山。寺宇竣工,尉迟恭临走之际,丢失马鞍一幅。一夜之间,马鞍竟变成了山顶上的一座巨石,形状与马鞍一模一样,因名马鞍石。此山亦因此而名马鞍山。据当地老人口述:以前马鞍石下有一巨洞,洞口1米左右,有石梯下洞。洞的第一层平坦宽阔,可容十余人。第二层像一客厅,有石桌1张,石椅4条。桌上摆着4个酒杯。第三层像一卧室,左边有石床,床上堆放石被,第四层如演武厅,石架上挂满刀枪、宝剑。第五层有石门常闭。传说此洞是仙家胜地。一般人可进第一层,若进第二层时,有毒蛇猛兽伤人。第五层是聚仙园,每年八月十五夜,皓月当空之时,有仙鹤飞鸣,琴声悠扬,庆云飘飘,檀香袅袅,无数仙人飘然入洞。这时,石门大开,呈现出世外桃源之景。相传有一位八十公公曾随仙人入洞,亲眼见过洞中景物,出洞后,他到处传扬,据传这位公公作古之后,已升入仙班。今马鞍石犹存,石上镌刻之“尉迟恭遗鞍”字样尚依稀可辨。

七姓公顶

为矗立于洪桥头乡太平寨寨顶之一石碑。洪桥头乡大水洞出口,右侧一山高耸,名仙人寨。左侧一山巍立,称太平寨。相传元末动乱年间,朱洪武大战陈友谅。陈败,朱追杀。朱兵强将勇,“见石开刀,见人就杀”。因陈是桃江杉树仑人,朱追杀不止。人们见朱的兵马杀来,拼命奔逃。逃往仙人寨的人甚多。当时有一玉清仙人,云游半空,见此情景,想救寨上百姓。他降落云头,变个叫化子(乞丐),脸青鼻肿,口歪眼斜,手脚稀烂,衣衫破褴,周身蛆涌,臭气难闻,走上寨来。寨上的人已经拥挤不堪,看见这叫化子如此模样,齐声吆喝,赶他下寨。玉清仙人本来是有意试探人心,又急忙爬上寨去,没一人怜悯,被再次赶了下来。他仰天长叹曰:“危难之中,心还如此不正,救之何意也。”玉清仙人仍保持原样,向太平寨走来。这寨的人却大不相同,不但不赶他走,反而拉他上到寨顶,赠衣更换,送饼充饥。他望着太平寨笑曰:“人食五谷,心地差异,决救此寨。”这时,追兵蜂拥杀来,仙人寨上鬼哭狼嚎。众多百姓被杀得尸横头滚,血流满寨。追兵又疯狂地杀奔太平寨来。说时迟,那时快,只见那叫化子左手一指,大水洞口一声巨响,冲出一股强大的洪流,绕太平寨一圈,浪高数丈,击岸如雷,追兵躲闪不及,大都死于洪浪之中。寨上的人们清醒过来时,叫化子已还玉清仙人原貌,脚踏祥云,飘然而去。当时清点,寨上的人虽多,但只有杨、李、印、吴、潘、周、陈七姓。战乱平息之后,七姓聚集寨顶,搭起高台,敬拜仙人。顶端矗立巨碑一块,刻有“七姓公顶”四字,永做纪念,古迹至今犹存。大水洞、仙人寨、太平寨也因此而得名。

陶宫保第遗址

位于双江乡杨家坳村。据史书记载:“宫保第即是陶氏桃江别墅,又称为陶宫保第。其主人为清两江总督安化陶澍。约经始于清嘉庆年间(1796~1820)。澍于桃江流连已久,巡抚江苏时,遂于浮邱山麓广置田产,北至鸣石滩,南至沙田湾,西至广济桥,东至金柳桥,纵横数十里,阡陌相连,春督秋收,无殊采邑。”又据志书记载:“陶澍距桃江五里之杨家坳则营住宅一所,以所娶益阳十二里贺氏居之。”据当地老人描述:当时的宫保第,罩地数亩,房屋百间,四厢五宅,高楼亮瓦,建筑坚固,雕刻古雅。第门码头左右有青石猛狮一对,入门正厅有8盏宫灯高挂。外观气势雄伟,内视富丽堂皇。宫内有将士驻守,刀枪闪闪,威风凛凛。丫环彩女,衙役钦差,长工勤杂众多。老爷名士,乡绅地保,朝奉参拜者来往甚频。佃工劳苦耕作,流尽血汗,所得黄金谷粒,年年流进第仓。后陶宫保第逐年冷落。县境解放后,其房产分给了贫苦人民。今第房已拆毁部分,古迹遗址尚存。

第五节   罗溪景区

该景区位于高桥乡的罗溪和鸬鹚渡镇板溪流域地段,面积89平方公里。区内分布有铜锣山、罗溪三叠、罗溪湖、棋盘石、一线天、仙人桥、生死恋树、团甲公碑、天瑞山、风景寺桥、张子清故居、郭都贤墓、梅山村等景点。

铜锣山

在高桥乡罗溪村,海拔847米,下有罗溪瀑布壮观。清代县籍才子黎光地曾游此山,留有“瀑布上流一千尺,银河倒泻飞鸟迟”的诗句。

罗溪三叠

罗溪源自海拔847米的吉安仑,汇合五大山沟十多条溪水,流径5里,遇一大岩石──飞水岩。此岩矗立,刀劈斧削,中间微凹,尽显阳刚之气。溪水从103米高处飞泻而下,撒玉抛珠,银帘卷地,形成瀑布壮观,其跌水铲成一潭,复从潭中溢出,又铲成一潭,如此三溢三跌,跌入谷底,人称罗溪三叠。期间水声若鼓响雷鸣,震撼山谷。

罗溪湖

为罗溪中游的一座人工湖,堤坝高36米,面积26.8万平方米。此湖青山环抱镶嵌在蓝天碧云间,湖中野鸭低翔,山峦倩影倒映,形成“竹影映湖鱼游树,天光入水鸭穿云”之景。

棋盘石

位于罗溪上游2公里处的神仙峻岭上之一柱奇石。石高30余米,方正如磐,石面达9平方米。神仙岭原名青松岭。相传南北朝刘宋时的隐士潘子良修炼成仙后,偕同汪、李二徒常在青松岭上小憩,三仙围坐石上对弈自娱。一日,一樵夫在半山腰望见方石上晃动三个人影,惊呼“危险”!话音未落,方石上倏地腾飞起3只白鹤,翩然远去。樵夫好生纳闷,就壮起胆子攀援上岩,见到的是几粒散落的棋子,一盘未能下完的残局。他恍然大悟,方知刚才惊动了三位下棋的仙家。事后,山民便将青松岭易名神仙岭,给那方奇石取名为棋盘石。

仙人桥

位于罗溪湖东南方。期间有两座青峦对峙,中间隔着一条红岩河。半山腰上,平伸出一块大青石板,横亘在红岩河上,俨然一座天桥,其桥长10米、宽1米,桥体厚0.8米。相传,潘、汪、李三仙看到当地樵夫、药农过河不便,就抢在鸡鸣之前悄悄地架好了这座连接两山的桥。山民感念三仙之善举,将这座桥命名为“仙人桥”。清代才子、高桥人黎光地有诗云:“未从桥上遇神仙,且向红河岩上眠,毕竟仙人在何处,鸡鸣犬吠艳阳天。”

生死恋树

为罗溪下游一大一小的两株栌树。其依偎如恋人。相传,此树系当年曹操率领82万人马下江南时亲手所植。据山民介绍:早于1950年,两株树死了一株,活着的一株孑然一身,却始终痴情地守护着伴侣,共送晨昏。后另一株竟突然绽发新枝,乡人称奇。

一线天

罗溪上游,奇峰错列,有一座断裂的石山,犹如刀削斧劈,一山被分成两半,上为隙,下为洞,形成“一线天”奇观。相传,罗溪村有个名叫伍春牛的后生子,常上山打柴烧炭,对年迈的老母竭尽孝道。一次,他烧炭时将一根神 香木点着了,一股香烟直冲霄汉,奇香缭绕凌霄殿,惊动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忙差太白金星下凡察看。伍春牛挑柴下山,在山道上遇见一位银须飘洒的老者。老者问:“你打柴烧炭为啥?”春牛答:“家中唯有我和母亲相依为命,靠打柴烧炭谋生。”老者赞许地点点头,含笑问:“说不定遇上哪天时来运转,你是要功名还是要富贵?”春牛答:“我不要功名也不要富贵,只求烧炭时上天赐我凉风。”太白金星很佩服这个没有半点贪念的后生,上奏玉帝应允,点化春牛为仙。春牛登仙后,十分想念母亲。玉帝差他回去接老母登天。他回到罗溪,恰逢天下大乱,兵连祸接,老母已随村民躲进了一个狭长的山洞。春牛进洞使出神力,挥掌劈向山头,山体顿时开裂,一缕光线射来,救出老母和乡亲们。此地亦成“一线天”景观。

团甲公碑

罗溪一带,不少吊脚楼依山傍水而建。许多农家还在用明清时期以青石打造的储水缸,还有用楠竹制成的梭筒钩,钩起水壶、吊锅、炉锅在火塘上烧水、煮饭、炒菜的,显古朴厚拙的农家民俗。罗溪村口一古树下,有一团甲牌律碑。碑上阴刻:“奉宪永禁私宰赌博盗贼抹牌淫戏窝匪,一切不罚()情事如违究治,同治九年冬月团甲公立。”此碑系清同治九年(1870)当地团甲为究治不法情事、整肃民风而立,是为古迹。

天瑞山

 又名天柱山,位于鸬鹚渡镇板溪,海拔708米,板溪水流于东,山秀峰孤,矗如巨柱擎天。昔有僧人汤庵生坐石诵经49日,不食烟火,石上涌水,祷雨者得水即雨。古人杨运新曾登山咏诗云:

一柱镇天中,能参造化功。

青菪涉无际,日涌大江东。

风景寺桥

位于鸬鹚渡镇湘民村,处于板溪与锡溪两水相汇处。桥长19.4米,宽5.4米,高8米,为花岗石砌成的石拱桥,桥头立4个雕刻精美、威武雄壮的石狮子。桥于民国6年(1917)由革命烈士张子清的祖父张绍阶筹资主修而成。全桥结构坚固,设计美观大方。

张子清故居

张子清是中国工农红军创始人之一。其故居在板溪风景市石桥附近,今仅存遗址。故居三面环山,一面开阔,面临板溪。屋基杂石砌成,前门左有大樟树数株,右有香枫十余棵,竹林为屏,矮垣环绕,端庄清幽。

郭都贤墓

在板溪郭家湾之月形山,距县城29公里,其墓经历年久,今已冢平碑去,成了农家菜圃。据老人述,郭墓为土坑竖穴,土堆高数尺,墓前原有碑,墓冢依山就势,下用山石围砌两圈,以防滑坡,民国时期墓毁。

梅山村

位于鸬鹚渡镇板溪,为战国末年农民起义将领梅鋗隐居之地。据《宋史·蛮夷传二·梅峒传》载:“梅山东起宁乡县司徒岭,西抵邵阳白沙砦,北界益阳泗里河,南止湘乡佛子岭。”古时疆界不至于此。自秦末以来,由于战乱,生活在罗霄山脉的瑶民不堪苛政重压,流离迁徙至雪峰山脉志溪、獭溪、锡溪、板溪、沂溪一带,其地恰为梅鋗曾经隐居过的地方。时人为纪念这位农民起义将领,以“梅”命名的地方不少,板溪有“梅山”,石井头有“梅水洞”,桥头河有“梅溪”,关山口有“梅岭村”。定居于板溪一带的瑶民,民风骠悍,性格刚烈,不惧强权,被官府称之为“梅山蛮”。晚唐时起,梅山为蛮民所辖,“不与中国通”,成了国中国,割据近150年,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官兵攻破梅山,梅山蛮地方割据才得以消失。

第六节   马迹塘景区

该景区为马迹平湖、九岗山、丫头山、善溪洪崖寺、石门摩崖石刻、磨刀洞摩崖石刻、璩氏花桥、伍家仑人民英雄烈士纪念塔、熊亨瀚墓等景点组成。

马迹平湖

从县城西行45公里,就是马迹塘。据清同治《益阳县志》载:“紫云宫前沂溪潭中有石,上有马迹蹄印,相传为关羽神马所留,故称马迹塘。”1976~1982年,在马迹塘颜家滩建起了我国第一座最大的低水头贯流式灯泡型水力发电站──马迹塘电站。电站大坝斩断资水,形成一个长15公里的人工湖,称之为马迹平湖。湖面清澈碧蓝,波光潋滟,绿柳含烟,渔歌互唱。夜晚,大坝华灯齐放,月光、灯光、渔火互映,宛若天庭。平湖两岸,九岗山、丫头山、天池山、犀牛山、山山含翠;注湖众水,沂溪、敷溪、龙溪、善溪,溪溪泛波,平湖景色,令人心旷神怡。

九岗山

位于马迹塘镇,海拔510.5米,面积25平方公里。九峰如简,排成一列,屹立天湾津上。上有白云峰、风香洞等胜迹。游人有“九峰顶上烟霞罩,朝夕相辉日月明”及“泥潭碧波映九岗,林中笑语伴飞云”之句。山顶旧有寺院,规模宏大,名青山庵。庵宇一进三殿(圣帝、祖师、观音),墙外古木参天,中有银杏数株,干粗枝大。“文化大革命”中,庵宇拆毁。今仅存遗址。

丫头山

位于马迹塘镇丫峰村,与安化县交界,海拔602.6米。其有两个山头,一高一低,状如“丫”字。传说它是古时候一对仙女搂抱在一起而化成的一山两峰。清初女诗人郭纯贞有《咏丫峰》诗云:

丫头本是女仙山,无子无夫独自闲。

五老九岗常作伴,百花四季满头簪。

天为罗帐霜为粉,霞作胭脂雾作衫。

莫道梳妆无宝镜,一轮明月照容颜。

善溪洪崖寺

县境天湾之善溪,传为尧时武陵高士善卷隐居之地。溪畔曾建有洪崖寺。寺上首有善卷祠,现已废。清咸丰年间(1851~1861),益阳县令(后升任湖广总督)李瀚章曾来寺巡游,写下《洪崖寺记》一文。文之开卷写道:“余莅任明年春,公余无事,乘蹇、策车、敝驴,南游数百里,宿洪崖寺。寺之中屋,小而狭,浅而逼,二、三老僧居之,无足异,异乎是乡也。”继而赞颂此善卷居地“山深水曲,木茂土肥,老者古而朴,壮者健而驯,幼者秀而慧,衣冠不饰,礼义相先,有魏晋之遗风焉。”寺之规模及寺地纯朴民风均显现于文中。

石门摩崖石刻

石门在县境西南泗里河之石门村,为明末江西巡抚郭都贤隐居之地。民国《益阳之胜地与名人》载:“石门山,在今治西马埠乡潭家园,以山麓有石壁直立,左右厢柱,屹立如门,故名。石门以内,泉石幽邃,另有天地,郭都贤丁丑为母营葬,甲申自江西解组于此,时清世祖入关年也。”

石门村里,溪水潺潺,一双页石门,形为岩屋,若人工雕琢,高达丈余,流泉击石,罄声悠扬。入得石门,一滚圆岩石,堵水入门,曰珍珠塞洞门。每遇天雨涨水,或山洪奔袭,水从门下喷出,巨浪腾飞,白雾蒙蒙,洪峰撞壁,响如惊雷。石门左侧一巨石,形若皇家金椅。明郭都贤见之赞不绝口,登上石椅,欣然挥笔“五云深处”4个大字。门前一石蛙,弹跳之状,栩栩如生。门后有天然石金鱼,望花台,耸立半空。登台眺望,见高椅云深,石门霞镜,葱茏佳气,念归岩屋一家春。郭都贤于崇祯十年(1637)来石门后,留连此地胜景,买下这块地,后其母及小女均葬于此。他在石门的两块石上题刻有诗句:“西王旧日宫,楼阁五云中,即此归灵境,绵绵有道风。”此乃石门摩崖石刻,是为一景。

磨刀洞摩崖石刻

位于大栗港镇朱家村磨刀溪边的崖石上。其石刻全文为:

“石工黄世位刊  乾隆五十九年

            咏磨陶溪

                (一)

峡岸桃千树,环门水一渠。

何年深洞里,潜读古人书。

               

                (二)

我亦居灵境,逍遥不计年。

平分千古事,风雨共寒氊。

              岳庵朱崧高记” 

所刻字为竖列、繁体、楷书、阴刻、字体苍劲,刻工精细,每字大小约5厘米见方。石刻文每字之下方刻有约20厘米见方的“一鉴塘”三字,其为横列、楷体、空心阴刻。刻文面1.5×0.8米。石刻原诗文为高僧朱崧高所作,由石工黄世位于乾隆五十九年(1794)刻刊在磨刀溪的崖石上。其颇具历史考究价值。

璩氏花桥

建于大栗港镇首溪港村的花桥港小溪上。为花岗石拱桥,宽3米,长14米。护栏的青石板上雕刻有两条腾飞的蛟龙,拥簇着方正雄浑的楷书桥名──“花桥”。桥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传为一位名叫璩贞女的刺绣能手所建,因名璩氏花桥。此桥桥龄虽有600余年,但至今还能通行汽车。

伍家仑人民英雄烈士纪念塔

位于马迹塘镇的伍家仑上,旁有革命烈士墓,不远处竖有马迹塘爱国教育基地碑。塔是纪念1949年8月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马迹塘伍家仑与国民党军队激战中壮烈牺牲 的将士而修建的。1967年,伍家仑辟为茶园,命名为八一茶场。20世纪70年代,这里修建了革命烈士墓和烈士塔,供后人瞻仰和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熊亨瀚墓

位于县城西34公里之大栗港镇五羊坪资江南岸田间。熊亨瀚英勇就义,遗体移归故里,安葬在故居附近山上。1967年,大栗港区中学和中共五羊坪支部联合倡议重修烈士陵墓。重修之陵墓,墓基宽阔,墓冢坐北朝南,长方形卷顶平底,长2米,宽0.8米,高0.55米。内墓砖砌,外壳用水泥浇灌,密实坚固,墓前台阶下竖青灰色墓碑一块。1983年,县人民政府颁文,将熊亨瀚墓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第七节   修山景区

该景区由主景修山、主景内之轩辕祭台及修山周围的陆溪、明灯山景点组成。

修  山

亦名湘山。县城西北14公里处,海拔326米,滨资江北岸。清同治《益阳县志》载:“峻峰如削,卓立资滨,或以即为湘山,黄帝南巡所登”。远望修山,宛若仰卧少女,面目秀美。近观则见一峰耸立,形如裸女。人称东方维纳斯。民间神话云:很久以前,此处无山,仅竹林一片,林间一少女,美丽羞涩,人称“羞女”。因遭坏人调戏,衣裙脱落,羞不能已,化而为山。今修山顶峰形如美女头,下有两峰并立如乳,两山梁垂直而下,若两腿中间有两缓坡夹山沟,俨如女人羞处,因又名羞山。山麓有泉,传为羞女泪水所化,泉清甜美,乡人以此泉加工面条,质软耐煮不浑汤,曾为清代贡品,现为湖南省名牌产品。

轩辕祭台

位于修山主峰和修山东麓。修山主峰上设有祭天台,山顶平台北面有一道泥土筑成的半圆形围垛,为祭天明堂遗址。修山东麓凤鳞港中的一个圜丘之上,为祭地台遗址。此为公元前2697年,轩辕南巡修山,实现炎黄联盟时,在这里主持祭天大典和祭地大典之处。

陆  溪

即修山之柳溪。为“楚狂”陆接舆隐居之地。据清善化(今望城)进士孙良贵《楚南水考》载:“书堂修山之陆溪,为接舆修道著书之处。”今修山下首有舒塘(即书堂),上首有柳溪,陆柳近音,故柳溪即古代陆溪。此处旅游资源尚待开发。

明灯山

位于修山镇凉水桥村,海拔324.3米,相传山上明代曾建一庵,庵前竖一高柱,耸立半空,每晚悬挂天灯,远近可见,故名。其山南望资江,北通常德,地势险要,至今流传“打鼓仑打鼓,明灯山点灯,羊牯漯出兵,常德城起火”之谚。山上盛产竹木,县境解放时庵毁,今尚存遗址。

第八节   舞凤景区

该景区由舞凤山、乌旗山、黄叶山、黄旗山、狮子桥、仙人岩等景点组成。

舞凤山

在乌旗山乡舞凤山村,海拔324米。形似凤凰展翅,翩翩起舞。山南有个小山头,像4个雏凤随其左右,母凤昂立、相护。《一统志》载:“白鹿生生兮欲衔花以献瑞,五凤翩翩兮振羽而呈祥。”所以舞凤山又名五凤山,山群方圆10里之宽,埋藏有1亿吨丰厚的优质陶粒岩矿,岩页面满嵌凤翼花纹,玲珑璀璨,光怪陆离,可加工做美观砚石和画屏以及轻型陶粒岩装饰品。

乌旗山

位于乌旗山乡乌旗山村,海拔288米,面积约3平方公里。相传尉迟恭监修三堂街龙牙寺时,插乌旗屯兵于此山,故名。主峰半腰建有庙宇,庙旁有吊井深20余丈。庙前有桂花树,高数丈,胸围5尺余,秋季桂花盛开,香飘十里。山上古木参天,翠竹成林,风景优美。

黄叶山

位于三堂街镇湖莲坪,海拔263米。民国《益阳县志》载:“回龙山以北为黄叶山,峰棱秀拔,障立如屏,左扼沾溪,右控资江,二水合流其北,天瑞诸山,至此而讫。”唐初,山之腰峰建有庵堂。民国时期,山上古木参天,深秋季节,漫山黄叶,故名黄叶山,也称黄金山、皇谒山。古之胜迹,今存遗址。

黄旗山

位于三堂街镇,海拔353米,楠竹密集。相传唐太宗派武将尉迟恭、秦叔宝监修龙牙寺,秦驻此山,插黄旗为号,故名。

狮子桥

位于三堂街镇背后乌旗山要道的入口处。这里有一对青石雄狮。身高七尺,威武雄壮,傲然屹立,守卫桥头。传说在宋朝时,乌旗山下有一金狮村。村里有一户姓李的人家,家境十分贫困。所生的10个儿子都因贫病交迫,夺去了性命。夫妻忍饥挨饿,度日如年。但相依为命,真挚恩爱,在六十花甲之年,生下一女。夫妻俩喜从天降,给女儿取名乖儿。乖儿越长大,越是乖巧伶俐,聪明超群,且身材秀气,如花似玉。老夫老妻爱若掌上明珠。一天,有一县太爷路过金狮村,恰遇乖儿挑柴过身。县太爷见乖儿美如花神,三魂飘荡,七魄轻飞,色迷心窍,即刻停轿,盘问不休。三天后,差人说媒,送来彩礼。因乖儿早已许身给本村一英俊后生,见县太爷提亲,哭断肝肠,决不依从。李家夫妇甩掉彩礼,抚儿相拒。县太爷大怒,选定吉日,纠集一伙亲信走狗,前来抢亲。他们抢着乖儿,走近村口石桥时,突然桥头上跳出一对金毛雄狮,张开血盆大口,吼声惊天动地,凶猛扑来,县太爷躲闪不及,被两狮撕去耳朵,咬断腿骨。其余同伙吓得屁滚尿流,纷纷逃命。村里人随即赶来,雄狮忽然不见了。从此,村民雕刻了一对石狮,守卫桥头,故名狮子桥。20世纪70年代,人们在左狮背上刻有“万山红遍”,右狮背上刻有“换了人间”8个大字,以示狮子之神威。

仙人岩

位处三堂街镇太平桥村的响水洞口。其四 面平坡,中间耸立一石,形象似人。高5米余,腰围6米余,近看似仙人吟诗,远看如仙人观鱼,故名仙人岩,岩上刻有“崇德”、“道光二十年”等字样和碑文。因年代久远,日晒雨淋,碑文已模糊难认。但常有人来岩前敬香朝拜,发誓求吉。

第九节   楠木山景区

该景区由楠木山、天池山、清真寺、夏思痛墓等景点组成。

楠木山

位于武潭镇北1公里处,海拔275米。“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山上有楠木古寺,山周围有犀牛山庵、九岗庵、江南庵、香池庵、关羽庙等多个祠庙。此山为县境宗教第二大活动场所,游人、香客众多。楠木山还有柿木仙洞 、仙鸟垭、仙米坳、天子峰、油盐二古井、桃花仙子等十多个自然景点。

天池山

位于武潭镇境,与常德鼎城区交界。海拔297.8米,三台耸立,中坳有池,四季不涸,因而得名。

清真寺

位于鲊埠回族乡南京湾村,地处全乡回民聚居区内。回民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教旨提倡清廉、清白、清贫、清高、清洁和真诚、真实、真良、真善、真为,所以教之寺院名曰“清真寺”。该寺坐西朝东,面积2000多平方米,四周青砖围墙,高垒坚固。寺宇雄伟,雕刻古雅。正寺共3宅,第一宅为塔普堂。中宅为经堂,系阿訇与赫里话(经文教员)讲习经典、仪典、教典、教义的场所。进而是正堂,即集会与施仪的大厅。厅内雕梁画柱,五彩金辉,诗、词、牌、匾甚多。其中一联是“涤泪洗心求至礼;黜华存实守真传”。第三宅为朝礼大殿。殿宽30余米,长40余米,可以跪坐千余人。大殿全系木板铺成,工整雅致,庄严洁净。每逢星期五(默尔日)教众聚礼。每年斋月,寺内人特多。回民都来参加封斋、圣纪、古尔邦三大节日。汉族人民与外教人在节日入寺,皆以宾客相待。此日,富者尽力施舍,贫者欣然得禄,远近之人尽欢而散。此寺始建于清康熙初年(1662),嘉庆九年(1804)由车门塅移建于南京湾大房嘴。“文化大革命”中,大殿被毁。1986年修复为原貌,供教众施礼朝拜和游人游览。

夏思痛墓

夏思痛为辛亥革命功臣,逝世后墓葬于武潭镇东流村龙家湾田野间。其墓条石垒砌,高台突起,冢高1.5米。墓前立青石墓碑一块。碑高1.68 米,宽0.73米,厚0.12米,直镌“夏思痛才人之墓”,旁镌“二十四年一月于右任敬题”,字迹硕大,楷书阴刻。字旁饰龙凤绕柱纹,周边饰卷草花纹,刻工精细,线条流畅。1983年,桃江县人民政府颁文为县级重点保护文物。

第十节   河溪水景区

该景区由甘泉山、雪峰山、白鹤山、三仙殿、神仙坳、救十寨、九龟寻母、梅兰古井等景点组成。

甘泉山

位于河溪水乡境内。明朝时期,此地有一成林的枫树山,泉溃塘的甘泉流经此处,故名。又名古佛堂、泉塘阁。这里有甘泉、佛堂和水榭亭阁。其历史渊源有待考究。

雪峰山

位于灰山港镇境之金沙洲,与宁乡县交界,海拔近800米,是武陵雪峰延伸而来的一支余脉。三峰耸立,气势雄伟,峰顶积雪,难于消融,故名。山北峭壁上,有3个石洞 。左边1个,高5米,宽6米,深3米余。能住数十人。传说黄元菩萨自西土飞来之初,安身此洞。后因显圣,感动乡民,在石壁下建庵。庵中塑黄元菩萨金像,左脚踏火轮盘,右手高举火炬,煞是威风。左右立二十四位诸天,虎视眈眈,十分神气。庵里暮鼓晨钟,远闻数里。庵前一棵数十丈高的神天树,合抱成围,苍翠欲滴。传说是黄元菩萨的遮阳伞。树旁有塘,塘中心有一块5尺方石伸出水面,常与水平,水涨石高,色呈金黄,光芒闪耀。每到夜间,光照庵宇。传说此方石是黄元菩萨的一颗金印。今石已毁,游人叹息。山东有个穿衣石。传说凡上山敬神者,必在此整理容装,意念专心,求神拜佛,才有灵验。穿衣石下,有寨子仑,山势险峻。仑腰部有凉心亭,人行至此,顿觉清凉舒适。过亭200米处为半山岭,凡上雪峰山者,至此已走完一半行程 。庵宇在望,稍歇片刻,勇气大增。19世纪初,邓赫绩在雪峰上聚众起义,侠士高绅与之相呼应,打劫地主豪绅,山寨兴旺,名震三湘。今山上建有国营茶场,“雪峰山毛尖”茶列为全省名茶之一。

白鹤山

位于河溪水乡最西端的猴家大山地段。其山势巍峨,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葱葱;流泉瀑布,花香鸟语,乃为避暑休闲的好去处。山下小溪边,一座公路桥横跨南北,“仙鹤桥”三字镌刻于桥栏上。桥上刻有“仙桥飞渡朝山去,白鹤翱翔接客来”的对联。来到山腰,放眼远眺,青葱翠绿的山巅,像一只白鹤腾云驾雾昂首而飞。传说很久以前,一位散仙曾乘白鹤在此飞升,山因此而得名。山腰建有寺庙,名曰“三仙殿”。寺观后面,悬崖峭壁。攀援而上,壁上有一丈见方、深米许的仙人洞 。从洞下山,见峭壁上挂一瀑布,飞流直下,声震山谷,在阳光映照下,银带飞珠,煜煜闪光。白鹤山,山上山下皆有秀美的人文和自然景观。

三仙殿

位于河溪水乡的白鹤山中,殿内有道士住持,供奉着姜、杨、陈三仙。正堂有清道光名臣陶澍“体物不遗”的题匾。姜、杨、陈乃明清时期除暴安良的侠义英雄,而惨遭豪绅杀害。后乡民在白鹤山修建寺院,塑3尊金像,四时祭祀,以示怀念和崇敬。来殿上香的人常年不断,游人甚多。

神仙坳

位于河溪水乡境内。古时,此地风景幽雅,仿佛神话中虚无缥缈的仙境。相传明初,坳上常有二人围坐石桌下棋。一天,一英俊青年旁立观棋入迷,连声称赞。棋手见之,说声“快走”!蓦地,一声巨响,造一石洞,将青年闭入洞内。待其出时,见乡村父老多亡,与他同年挚友,尽皆白发银须。后说此青年修仙而去。乡民自此称此地为神仙坳。

救十寨

位于河溪水乡阳雀塅之北。海拔600余米。东西走向,东西长约5公里,南北宽约0.5公里,寨顶平坦。据传,宋末元初,元世祖驱兵南侵,攻下这座山寨。元将将扼守在这里的兵民杀得一个不剩,就只有寨底一个深洞躲进的五对男女幸免于难,此寨因名救十寨。现寨满是油茶树,还修了电视发射台,是为景观。

九龟寻母

位于河溪水乡毛栗坪与苦竹溪村交界处。据文物资料记载,九龟寻母实为黄君山。中间一主山突起,顶端呈圆形。四周有九座小山稍突,形状似龟,龟头伸长仰望主山,像寻母而来,故此得名。山上有巨墓、嵌白玉碑一块。据碑文考证,为三国名将黄忠的母亲墓葬。传说开井时,在山坡筑炉熔铁,安葬时,用铁水浇铸。黄忠生时孝敬母亲。母葬后,每年扫墓。每来一次,从毛栗坪村口用红毯铺至墓前有3里许。黄忠双手捧着盛满酒的高脚杯,一直跪拜至墓前,呼母叩头,祭酒恸哭。随身将士无不感动。相传刘备、诸葛亮、关云长、张飞等陪同黄忠来扫过墓。他们在黄君山巡视一周。诸葛亮观其九龟名胜,古树环绕,浓荫遮蔽,涧曲泉鸣,生气盎然。其境之美,悠然心会,便拉着黄忠的手笑曰:“九龟如生,灵气罩地,除你之外,还得出九个名将,蜀之荣幸也。”刘备即言:“黄将军人才出众,武略超群,出你一个,赛过十个也。”谁知刘备一句,竟成了金口玉言,九龟气而不灵,仅出黄忠,英名流传千古。昔黄君山古木参天,一片葱茏,翠竹灵泉,紫云缭绕,鸟语花香,如同仙境。现墓基尚存,白玉碑已失。此山可供游人玩赏。

梅兰古井

 位于牛田镇郭家塘村,为明成化年间刘梅兰所挖,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该井水质好、色泽清、冬温夏凉,从未枯干过。清嘉庆十五 年1810两江总督陶澍来此曾题写“辉增天禄”之匾额。次年春,陶澍的同僚陈雅琛亦曾到古井一游,留下《梅兰揽胜》一诗。诗曰:“暮春天气好,揽胜乐无穷。柳絮迎风舞,桃花映日红。高人才雅淡,骚客韵玲珑。写景堪舒兴,悠然万象中。”现今古井已修缮一新,陶澍“辉增天禄”的临摹字体阴刻于井上头青石板上,并将陈雅琛咏景诗抄录在井旁水泥壁上。其自然风景人文景观相映成趣,乃为一旅游小景。